在春秋时期,勾践借助范蠡和文种的智慧和谋略,成功复仇,打败了吴国,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大业。然而,尽管范蠡和文种为勾践立下赫赫战功,勾践心里却始终对这两个同甘共苦的臣子心存戒备。范蠡非常聪明,他察觉到了勾践的不安,便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勾践的身边,默默前往陶地经商。没多久,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远见,范蠡从一无所有的穷困潦倒者,成为了当地富甲一方的富翁,人们都称他为“陶朱公”。
某天,陶朱公得知二儿子在楚国因杀人被囚禁,并面临秋后处决的命运。陶朱公心急如焚,便与家人商量救儿子的对策。他有三个儿子:大儿子从小和他一起做生意,历尽艰辛;二儿子出生时家境已经富裕,生活安逸;三儿子则是含着金钥匙出生,从不受困苦。经过一番思考,陶朱公决定:“杀人是大罪,二儿子犯了不可饶恕的过错。不过,幸好家里有钱,有关系,救他一命还是不难的。老三年纪小,不适合去,我决定派你去,老大。”
陶朱公说完,打开一个箱子,里面装着1000金,这是足够在楚国运作的资金。看到父亲拿出这么多钱,大儿子心里自然不舍,尤其看到三弟整日享乐、毫不懂得金钱的珍贵,他忍不住开口:“父亲,作为长子,我理应为家分担责任。二弟身陷困境,我怎能安享荣华?三弟不过是个纨绔子弟,做不了什么事,这件事还是我来办吧!”
展开剩余80%老大的话并非没有道理,毕竟他从小与父亲一起历经艰辛,深知赚钱不易。而三儿子则出生在蜜罐里,生活从未吃过苦,能力不值一提。老大显然心疼那笔钱,又担心三儿子办不成事。不过,陶朱公还是拒绝了老大的请求,耐心劝解道:“这事非同小可,我有我的考虑,你就不要再争了。”
然而,老大并不甘心,他以长子的身份,理直气壮地辩解道:“我身为长子,理应负责家事,父亲若不让我去办,我怎能心服口服?父亲,您偏心我怎么能接受?”言辞之间,老大情绪激动,甚至扬言自尽。陶朱公见状,心中不忍,只好改变决定,安排老大前去楚国。
临行前,陶朱公特别交代大儿子:“我在楚国有一位朋友,名叫庄生。你带着这些金子和我的信,交给他,听他安排,千万不要质疑他。”
老大依言前往楚国,带着信和黄金找到庄生。庄生住得非常简陋,生活条件十分贫困,这让老大不禁怀疑,父亲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人来处理大事。
然而,庄生接过信和黄金后,冷静地告诉老大:“这件事你不用再管了,你赶紧回家吧,等你二弟被释放后,不要再打听事情的经过,免得引起麻烦。”
庄生说得很对,在关键时刻,避嫌至关重要,可老大并不听劝,他瞧不起庄生,觉得庄生生活贫困,显然无法办成大事。于是,他决定自己在楚国活动,打听权贵的消息,想着自己多做些准备,万一庄生办不成,自己至少不至于空手而归。
他的仆人劝他:“家主已经把事情交给庄生,你如此做,会让庄生心生不悦。”但老大却摇摇头,坚信自己能办成这件事,并认为父亲的判断错了。
庄生虽然家境贫寒,但在楚国却享有极高的声誉。楚王甚至尊他为师。庄生收到陶朱公的信后,心中十分明白。送走老大后,庄生将这笔金钱放好,打算办事完毕后再将钱退回。
庄生的妻子不解,问他为什么收下黄金。庄生耐心解释:“如果我不收,别人会觉得我不够重视,可能会心生疑虑。收下了金钱,大家才会放心得去办事。”
庄生的处事方法十分高明,做事懂得权衡人情,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社交经验:做事带点心意,别人才能放心帮忙。
这一天,庄生去见楚王,劝说他:“天象异动,若大王不及时采取措施,灾难恐将降临。”楚王信任庄生,听从了他的建议,准备大赦天下,以祈祷解除灾祸。
听闻此事后,老大自以为聪明,认为自己提前知晓了楚王的大赦消息,便想要找庄生索回黄金,觉得庄生未做什么事,不能便宜了他。
老大再次去到庄生家,却被庄生冷淡地退还了1000金。庄生看出老大是为了钱而来,心里极为不满。他心里清楚,老大不过是一个势利眼,看重金钱,翻脸无情。
庄生对妻子说:“陶朱公家的老大真是个没良心的势利小人,只想着眼前的利益,从未考虑过我为他做的事。这样的人,根本不值得帮助。”
庄生的内心感慨万千,决定借此机会教训老大一番。随后,庄生去见楚王,告知他陶地富豪家儿子因杀人被囚的消息,指出楚国的朝廷官员受贿一事。楚王愤怒地决定先行执行死刑,再进行大赦,以遏制流言。
最后,陶朱公的大儿子只得带着二儿子的尸体回家,深感愧疚。而陶朱公看着死去的二儿子,不禁叹息:“老大从小跟我做生意,吃尽苦头,深知赚钱不易,所以看重金钱;老三则出生在富贵之家,轻松享乐,做事毫不吝啬。我当初不安排老大去,正是因为他缺乏舍得精神,办不了大事。”
这一故事告诉我们:要办成大事,首先要有舍得的心态。只有舍得付出,才可能得到更多。而与君子交往,最重要的就是要诚实待人,心怀感恩,切勿玩心眼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中国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