种大白菜,追肥两次真的就够了吗?老农们信誓旦旦地说,只要抓住关键,两次追肥不仅能省工省肥,还能让白菜高产又耐储存。
但专家们却常常建议要追三到四次肥才行。这背后的道理是什么?究
竟哪种方法更适合你的菜地?
说到大白菜的“吃肥”特性,它整个生长期需肥量不小,但不同阶段“饭量”差异很大。
苗期吸收的养分很少,仅占总吸收量的1%左右。莲座期是白菜生长的重要阶段,养分需求显著增加,约占30%。
包心期(结球期)是白菜生长量最大的时期,占全生育期的1/2,生长量占2/3,养分吸收可占总量的70%左右,此时充足的钾肥对包心紧实和耐储性至关重要。
有些老农推崇两次追肥法,主要集中在莲座期和结球前期。
若土壤底肥不足或苗情较弱,苗期轻施提苗肥仍有必要,每亩可施用5-7公斤尿素,促进小苗、弱苗生长。
莲座期追肥最为关键,一般在垄两侧开沟,每亩施入尿素7.5公斤和硫酸钾5公斤,施肥后及时浇水,但忌积水。
老农们认为两次追肥足够的道理在于抓住了营养最大效率期。
莲座期和结球前期是白菜需肥的两个高峰点,只要在这两个关键时刻把肥料给足、给对,就能满足白菜一生中绝大部分的营养需求。
多次追肥不但费工费时,增加成本,还可能因为操作不当伤根(尤其是包心期追肥),或者造成氮肥过量,导致白菜徒长、不耐储存等问题。
土壤本身的肥力也很关键。如果地方好,基肥施得足(比如每亩用了5000公斤优质腐熟农家肥和40-50公斤复合肥做基肥),两次追肥往往就能满足白菜的需求。
然而,专家的建议却有所不同。许多专家推荐分三到四次进行追肥,认为这样更系统、更科学。
例如,在幼苗期3~4片真叶时,若底肥不足可亩施硫酸铵10公斤作“提苗肥”;定苗后亩施硫酸铵15~20公斤作“发棵肥”;莲座期亩施硫酸铵25~30公斤、过磷酸钙10~15公斤作“大追肥”;结球中期亩施硫酸铵15~20公斤作“灌心肥”。
专家们还特别强调微量元素的重要性,例如在石灰性土壤或缺硼地块,应注意补充硼肥和钙肥。
缺钙容易导致“干烧心病”,缺硼则易出现“夹皮烂心”。
补钙可叶面喷施0.3%-0.5%的硝酸钙溶液,补硼可在结球期补充0.5公斤硼砂或叶面喷施硼砂溶液。
那么,实践效果到底如何呢?
有经验表明,在基肥充足(如亩施5000公斤农家肥+40-50公斤复合肥)的条件下,两次关键追肥(莲座期+结球前期)的白菜包心紧实度和产量可能与多次追肥相当,且因氮肥不过量,耐储性可能更佳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施肥次数需因地制宜:土壤肥沃、基肥足可考虑两次追肥;贫瘠地块、新菜地或底肥不足时,建议按专家方案追肥3-4次,并补充微肥。
例如,新菜地应多施有机肥,每亩3000-5000公斤,并配合过磷酸钙效果更好。
关于肥料的选择和使用,也有一些技巧。老农们常用一些有机肥,比如煮黄豆粒和沤肥,效果不错。
但用煮黄豆做肥时,一定要充分煮熟、腐熟,否则在土里发酵会烧根,还容易招虫。
用法是沿着植株周围挖浅穴,每穴放入几粒煮烂的黄豆,然后覆土。
沤制液肥则是将杂草、菜叶、禽畜粪等加水放入大缸密封沤制,完全腐熟后(一般需2-3个月),兑水稀释后作追肥,这种肥营养全面,还能改良土壤。
施肥不是孤立的工作,水肥配合至关重要。施肥后需浇水,“以水带肥”,但忌大水漫灌(防肥流失和烂根)。
施肥时间也有讲究,晴天下午、土壤稍干时施肥效果较好。
进入莲座期后需加强肥水管理,包心前期需要增加一次追肥,但采收前两周不宜追氮肥。
结球期需水分最多,一般5-6天浇一次水,使土壤保持湿润,收获前7-10天停止浇水。
所以,到底追两次肥还是三四次肥,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答案。
施肥次数需因地制宜,根据土壤肥力条件、目标产量和养分吸收比例来优化氮磷钾肥用量。
肥沃的土地、充足的底肥,加上关键期的两次高效追肥,很可能就能获得丰收。
而如果地方相对贫瘠,或者底肥不足,那么适当增加追肥次数可能就更稳妥。
看了这么多,你是更倾向于老农的两次追肥经验之谈,还是更相信专家的三到四次追肥系统方案呢?你的地里是怎么做的?欢迎分享你的看法和经验!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中国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