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说四川舰牛不牛?
这话题一甩出来,美国军迷们的朋友圈都炸了锅。
你以为他们盯着咱家这艘076型两栖攻击舰是想打架?
嘿,不,是眼馋得直流口水。
有位美防务专家开玩笑地喊:“我们梦寐以求的‘完美两攻’,其实就是那条川舰。”
哎,听着是不是有点反转剧情的感觉?
毕竟美国级LHA-6可是全球战场上的“老大哥”,跟中国新晋网红比拼,这戏码够劲爆。
先别急着喷,我带你走进个奇葩视角:一个航母狂魔和一个传统多面手站台PK。
美国号身长257米、宽35米,满载4.5万吨排水量,自带12架MV-22倾转旋翼机,还有6架F-35B隐形战斗机撑门面,各路直升机轮番登场。
这阵容堪称空中嘉年华,可惜好景不常——坞舱被砍掉了!
对,就是那个本该让坦克、大型装甲车通过气垫登陆艇直接登岛的大门,被无情关上。
结果呢?
重装备只能靠船运慢吞吞上岸,生怕海里风浪不给力。
而且光凭飞机作秀,看起来炫酷,但真到复杂海域登陆,那可就尴尬得很。
有人调侃,说美国号像极了只会跳舞的小鲜肉,有颜值没内涵。
要知道,两栖攻击舰讲究的是“全能选手”,不能单纯靠花拳绣腿糊弄过去。
再瞅瞅东方,“胖妹”四川舰悄咪咪地杀出江湖,从2018年动工,到2023年首次试航,这速度也算给力。
尺寸咋样?
252米×45米,比美国号宽足足10米,一看就是厚道派代表!
排水量估摸在4.5万至5万吨之间,不过她最招人喜欢的是保留并升级了坞舱设计。
这意味着啥呢?
不仅能携带气垫登陆艇等各种硬核装备,还能灵活配合空中兵力组合成真正“两栖猛将”。
简而言之,人家既会飞,也会下水,实力均衡到位。
说起航空能力,你可能觉得电磁弹射器是航母专属神器。
但四川舰偏偏搞出了130米长电磁弹射器,比福特级还多15米!
这可不是耍帅,这是改变游戏规则的狠招。
一边是依赖短距/垂起F-35B的限制版超人,只能憋屈跑小巷;另一边则是四川舰自由驰骋赛道,无论无人预警机还是特种无人机,都轻松发射,全方位覆盖侦察与支援,让人不得不服。
当然,没有十全十美。
这胖妹目前最大软肋,大概就是重型直升机群还没完全成熟——远距离快速投送和陆基火力支持都有点捉襟见肘。
不过换个角度看,好歹给未来升级腾出空间,不至于早早把自己绑死在某种固定模式里,就像年轻演员磨炼演技,总得经历几部烂片才能迎来爆发吧?
回头看看美国人的“后悔药”味儿。
他们当初一刀切砍掉坞舱,以为靠高科技封神,却没想到摔了跟头。
现在第三艘开始恢复坞舱设计,这步棋走得有点返璞归真意味浓厚。
在泥潭里折腾多年,他们终于明白,高科技不是万能钥匙,要做全面又实用的平台才靠谱。
不然光顾着追星,却忘记主线剧本在哪儿,那结局肯定翻车率高!
那么问题来了,为啥美帝这么痴迷我们076呢?
表面上数据差别有限,更深层次却暴露理念碰撞。
在信息化战争时代,多维协同才叫王者游戏,而非孤注一掷冲锋陷阵。
“川派智慧”体现在大胆拥抱传统优势,又敢于创新突破,用事实告诉世界:中国造船业懂传承更懂创新,没有盲目跟风,而是真正稳扎稳打攀爬技术高峰。
这份自信感,谁见谁点赞。
聊军事大片时,我忍不住想起生活中的类似画面:朋友圈晒娃成绩,那放大镜永远对准别人家的芝麻忽略自家西瓜。
同理国际博弈,每国算盘响叮当,但媒体聚焦往往断章取义或刻意夸张。
所以看到某款武器被吹捧或黑暗,我们最好擦亮眼睛,把握趋势而非随波逐流键盘侠式点评更靠谱些。
还有那些技术革新的痛苦账单,比如成本蹭蹭上涨、维护难度飙升……这是所有玩家都绕不开的话题。
“抄袭”?
拜托历史洪流中互相借鉴正常不过,看谁更聪明整合优化,实现弯道超车才精彩。
我倒挺期待未来几年,中国式两攻还能冒出哪些惊喜,会不会成全球标杆之一。
从“小白”逆袭“大咖”的过程,总免不了磕磕碰碰,但每一步都值得拍案叫绝啊!
好了,不啰嗦啦,希望你读完觉得过瘾、有料又接地气。
如果对这个话题有什么脑洞或者槽点,留言甩出来呗!
大家一起吃瓜吐槽总比独乐乐强,对吧?
毕竟天下大神云集,多元声音才能激荡更多火花嘛~
中国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