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族子孙,于书法一道,前辈不吝高论,译解之作原当共享,不该藏私,或者为求蝇利画地为牢。我不挂原创,只愿欲分发者私信一告即可,顿感高义!
附文章提及存世古迹超精复制品之商品链接于后,内有全图,以助理解原文。如有购置,君获书者秘爱,吾得家人稻梁之需,在此诚谢!
大成即日
图片
三、唐摹本
所谓摹搨,是以传真为目的。必须具备点画位置、笔法使转、墨色浓淡、破锋贼毫等细节,如唐摹《万岁通天帖》那样,才算精工。现存的《兰亭帖》唐摹诸本中,只有神龙半印本足以担当得起。
图片
神龙本,现藏于故宫,曾多次观赏原卷。白麻纸本,前隔水处有旧题“唐模《兰亭》”四字,郭天锡跋认为这帖一定是冯承素等人所摹,项元汴鉴定为冯临,《石渠宝笈》、《三希堂帖》、《兰亭八柱》第三柱,都沿称为冯临。帖的前后纸边处各有“神龙”二字小印之半。还有“副书府”印(这是南宋末驸马杨镇的藏印)。后有许将至石苍舒等观款八段;再后永阳清叟、赵孟頫题;郭天锡跋赞;鲜于枢题诗;邓文原、吴炳、王守诚、李廷相、文嘉、项元汴跋。前有乾隆题识。
图片
这帖的笔法秾织得体,流美甜润,其他诸本无法比拟。破锋和剥落的痕迹,都忠实地摹出。有破锋的字有:“岁”、“群”、“毕”、“觞”、“静”、“同”、“然”、“不”、“矣”、“死”等;有剥痕成断笔的字有:“足”、“仰”(此字并有针孔形)、“游”、“可”、“兴”、“揽”;有贼毫的是“踅”字;而“每揽”的“每”字中间一横划,与前各字同用重墨,再用淡墨写其余各笔。原迹为“一揽昔人兴感之由,若全一契”,后改“一揽”为“每揽”。
图片
这是后来讲解《兰亭帖》的人都没有见到的。而且这“每”字在行中距离其上的“哉”及其下的“揽”字,都非常狭窄,这是因为原为“一”字,其空间自然较窄。定武本则上下宽松,没有逼仄的现象。由此可知,定武不仅加了直阑,即使行中各字距离也都调整得均匀。若非见到唐摹善本,这些秘密又怎能得知!(影印本墨色都较重,改迹已无法看清。)惟怀仁《圣教序》中的“同”字、“迹”字,都取自《兰亭》,却都有破锋,而神龙本中却没有,可知神龙本并非完全没有遗漏。
图片
这一卷的行款,前四行间隔较宽,中幅稍匀,末五行最密。然而帖尾并非没有余纸,可知并非因为摹写所用的纸短,而是王羲之的原稿纸短,近边处表现出挤写的形状。双摹纸二幅,也是至“欣”字合缝,这表明不仅笔法保留了原形,而且行款也保留了超草的常态。若定武本界画条格,四平八稳,那么这种情状就无法看到了。至于玺纸原迹的样子,现在已经无法得知,摹搨本哪个最为真实,也无法比较。
图片
但从摹本的忠实程度来看,神龙本既然如此精密,可知它距离原本应该不远。郭天锡认为一定是在《兰亭》真迹上双钩所摹,并非空谈,情理俱在,有目共睹。自从世人以定武本为《兰亭》标准的观念形成之后,凡定武未能传出的笔法细节,都认为是褚临失真所致。现在看到“每”字的改笔,属于定武本所无,而不能说是褚临所改的,那些成见可以不攻自破。
图片
这一卷明代藏于乌镇王济家,四明丰坊从王家钩摹,使章正甫刻石于乌镇,见文嘉跋中(卷中有“吴兴”及“王济赏鉴过物”等各种印)。其石后归四明天一阁,近代尚存,搨本流传甚多,应是丰氏带回故乡的。摹刻非常精细,但附加了“贞观”、“开元”、“褚氏”、“米芾”等许多古印,行款又调整得均匀,这些都是美中不足。
图片
《翁考》纠缠于《兰亭》流传及太平公主借诸问题,以至于以翻本《星凤楼帖》所刻无印章的神龙本为正,都是因为丰氏这一刻本妆点伪印所误。现在看到原卷,丰氏的秘密才被揭穿(翁方纲之说又见《涉闻梓旧》所刻《苏齐题跋》卷下,他说翻本《星凤楼帖》的无印神龙本圆润在范氏石本之上,这是因为翻本笔锋已秃,遂似圆润,对比观看即可明白。)这卷从王氏归项元汴家,项氏之子德弘曾刻石,见朱彝尊跋(《曝书亭集》卷四十六)。未见搨本。
图片
文嘉跋中,更推崇荆溪吴氏所藏唐摹本,其帖有苏易简题“有若像夫子”一诗,以及宋人诸跋,清初吴升还见到,载于《大观录》。这表明明清时期尚存,确实知道是一个善本,可与神龙本相提并论的。不知原帖今天是否还在人间?如果能汇集并比较,那么《兰亭帖》的问题或许可以毫无遗留了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我们将《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摹神龙本》精确复制,作为极其重要的“法帖3.0”藏本以飨书友!请注意,“法帖3.0”出品是原汁原味、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,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形态!
欲购专业级《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摹神龙本》超清复制件的书友,可点击下面商品卡,品鉴与激赏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中国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