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假本该是孩子放松、充电的好时机,但很多家长却发现,孩子不仅没有调整好状态,反而彻底“放飞自我”——熬夜到凌晨三四点、白天睡到下午、手机不离手、拒绝沟通、稍微说两句就发脾气……
眼看暑假过半,开学在即,家长急得团团转:“再这样下去,开学怎么办?难道又要重蹈覆辙,继续休学?”
别急! 在强行纠正孩子的作息和手机问题之前,家长一定要先做好这2件事,否则只会适得其反,让孩子更加抗拒,甚至彻底摆烂!
一、第一件事:先理解孩子,而不是急着纠正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熬夜、玩手机,第一反应就是:“你这样下去就废了!”“开学怎么办?赶紧调整!”甚至直接没收手机、断网、强行叫起床……
但结果呢?
孩子要么大吵一架,摔门反锁;要么表面答应,背地里偷偷玩;更严重的孩子直接摆烂:“反正你们觉得我没救了,那我就不上学了!”
展开剩余82%为什么家长的“纠正”往往无效?
心理学研究发现: 当一个人感受到被指责、被控制时,大脑会本能地进入“防御模式”——要么对抗,要么逃避。
孩子沉迷手机、作息混乱,往往不是“不想改”,而是“无力改”。
15岁的小宇(化名)原本成绩不错,但初二开始沉迷游戏,昼夜颠倒,拒绝上学。父母试过断网、骂、甚至砸手机,结果小宇直接离家出走,整整3天没回家。
后来,妈妈在鱼和海教育的咨询老师指导下,不再急着纠正,而是先尝试理解:
“孩子熬夜玩手机,是不是在逃避什么?”(比如学业压力、人际关系) “他白天不起床,是不是晚上根本睡不着?”(很多孩子其实伴随焦虑、失眠) “他拒绝沟通,是不是觉得说了也没用?”(长期被否定,孩子会关闭心门)妈妈调整方式后,第一次心平气和地对小宇说:“妈妈知道你最近很累,如果愿意,可以跟妈妈聊聊。” 没想到,一直冷漠的小宇突然哭了:“你们从来不听我说话,只会骂我……”
原来,小宇因为成绩下滑被老师当众批评,觉得自己“很失败”,跟父母沟通后也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安慰。为了逃避现实生活带来的挫败感,游戏成为了小宇唯一的安慰。 找到根源后,妈妈不再逼他戒手机,而是陪他慢慢调整,跟他一起分析成绩下滑的原因,鼓励他振作起来。2个月后,小宇主动减少了游戏时间,开学后顺利返校。
鱼和海教育提醒家长:当孩子沉迷某件事,往往是因为他在现实中有未被满足的需求。
如果家长只看到行为问题,而忽视背后的心理需求,再多的“纠正”都是徒劳。
二、第二件事:制定“小目标”,而不是“大道理”很多家长会喜欢跟孩子讲道理:
“你现在这样,以后考不上大学怎么办?”
“别人都在努力,你为什么不能自律一点?”
但孩子往往听不进去。
因为大道理只会让孩子感到更大的压力,而压力会进一步消耗他们的自控力,形成恶性循环。
真正有效的方法是:制定“小目标”,让孩子体验“我能做到”的信心。
如何制定“小目标”?
从“最容易的改变”开始 比如孩子每天凌晨3点睡,不要直接要求“10点睡”,而是先尝试“今天先两点半之前入睡”。孩子每天玩8小时手机,不要直接砍到2小时,而是选择先减少30分钟。 用“替代活动”填补空虚感 很多孩子玩手机是因为“无聊”或“孤独”,可以尝试带孩子短途旅行、一起做饭、看一部电影,让孩子感受到“现实生活也有趣”。 及时肯定,强化正向反馈 哪怕孩子只早睡了10分钟,也要说:“今天比昨天有进步!”避免说:“这才哪到哪,还差得远!”(这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)鱼和海教育服务案例:
一位爸爸在咨询后,不再指责儿子,而是每天晚饭后邀请儿子散步15分钟。一开始儿子很不情愿,但坚持1周后,儿子主动提出:“爸,今天能不能多走一会儿?”
小小的改变,会像滚雪球一样,让孩子逐渐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。
三、为什么鱼和海教育的线上指导更有效?很多家长尝试过自己调整,但效果有限,因为:
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机制,容易用错方法; 情绪上头时,很难冷静沟通; 缺乏系统支持,坚持几天就放弃。鱼和海教育的优势:
✅ 专业团队:心理学背景导师,既有学历又有执业经历,学院派出身+实操型方案,精准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;
✅ 1对1定制方案:精细化服务而不是一套方案走天下,会根据孩子性格、家庭情况制定个性化调整策略;
✅ 全程陪伴:不是“一次性建议”,而是每天跟进,帮助家长坚持执行;
✅ 线上灵活:线上指导不用奔波,通过视频/语音就能解决问题,方便快捷,隐私性更强。
四、结语孩子暑假黑白颠倒,沉迷手机,不少家长的第一反应都是吼叫打骂,以强硬手段进行干预。
但是这些方法并不奏效,还会影响亲子关系,诱发孩子的心理问题。
看完这篇文章后,希望能够启发有类似困扰的家长,运用更加科学智慧的方法教育孩子。
如果你能先做好“理解”和“小目标”这2件事,就已经成功了一半!
孩子的改变需要时间,耐心比方法更重要。
这个暑假,别再和孩子“硬碰硬”了,用对方法,复学才能更顺利!
发布于:河南省中国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